202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运动聚焦的主题为“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探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配景下,博物馆面向未来应如何应对多重挑战,实时调解完善自身功效定位,积极探索博物馆生长的新偏向、新模式、新计划。从有限展厅到辽阔天地,博物馆需要不绝寻找与民众的结合点,创立更多价值。
重塑价值
“国际博物馆日不是纯粹业界的运动,也是博物馆业界和社会民众交流分享的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民众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喜欢上博物馆、与博物馆爆发互动。通过博物馆日的运动,业界也倾听民众的需求,提升博物馆效劳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际博物馆日’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平台。”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副主席安来顺说。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内涵,在安来顺看来,“要害词在于‘重塑’,内涵富厚,也可以把它理解为‘重构’,博物馆面向未来需要重新再构想、再出发、再行动,创立出更多的社会价值、公共价值。”
4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10.4万家博物馆现状的报告——《2021年世界博物馆报告》。报告以87个会员国今年3月开展的在线视察所得数据为基础,剖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博物馆在疫情暴发一年之后依然十分软弱。2020年,各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自2021年初以来,许多博物馆不得不再次关闭,这使得旅行人数与2019年相比平均下降70%,收入减少40%-60%。
基于此,“重塑”显得越发重要。博物馆在经过疫情后,对自身定位要提出重新思考和价值定位。“博物馆需要越发密切和社会民众精神福祉之间的关系、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地方社会经济的综合生长提供来自文化方面的辐射力甚至是驱动力。”安来顺认为,这也是在博物馆和社会民众之间创立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对话模式。
关注教育
随着新科技的不绝注入和观众需求与品位的不绝提升,博物馆越来越展现出醒目的人文色泽。博物馆旅游进入快速生长期,观众越发注重深条理的体验和博物馆的教育意义。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宣布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博物馆教育资源的开发应用,更进一步突出了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
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摆设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富厚资源。2020年,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故宫博物院等举办“见字如面·对话故宫”书信交流运动,国家文籍博物馆开设的研学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制作花卉纸团扇进而了解古代造纸武艺,广东省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生开展“行走古驿道”运动……这些都是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的探索。
一些博物馆在探索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教育体系。据了解,故宫博物院目前已形成多样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发了馆校相助系列课程,笼罩了包括幼儿园、小学六个年级、月朔、初二、高一、高二、大学等12个学龄段。
西安博物院副院长王锋钧认为,在民众教育的方法上,古板的摆设式展览和说教式讲解已不适应信息时代公共的需求。需要探索更亲民、更现代、更有趣味的文艺化方法让历史文化走近民众,配合好大中小学对学生的课外教育,满足国民探求知识、启迪智慧和陶冶情操的自我素质提升需求。
生动的感知体验和深度的交流互动,是线下场馆教育无法被“云观展”所替代的奇特之处,这也让人们对博物馆的线下场景持有更高期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成为研学主题游的现场。安来顺认为,着眼于从旅行者的感知入手,以讲故事的方法,使其获得一种鲜活的体验,辅以高科技打造的场景,可以营造出线上运动无法替代的线下博物馆教育情境。
融入社区
中国目前有约5500个博物馆,明星博物馆照旧少数,下层博物馆是大大都。安来顺说,“关于大大都的下层博物馆而言,需要提升和社区之间的融合关系,增强与外地民众的美好生活和精神福祉的结合,让博物馆成为一种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须品。最基础的就是找到博物馆和公共的连接点。这样,人们会从精神和物质上去支持博物馆,这也区别于财务‘输血’。”在他看来,博物馆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博物馆和社区不绝的互动历程中,外地的文化潜能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挖掘和释放。并且,在文化、科技赋能的时代,博物馆也是立异生长的动力源头之一,博物馆不再纯粹是学习教育的场合,在流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满足观众的审美享受,培养观众的生活情趣,以及满足民众休闲娱乐、松开身心的需求。
“博物馆不可是物理空间,更是一个人文空间。让人们在这里重新相聚,交流分享。这对引发都会活力、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很是重要。”安来顺说。博物馆是都会的基因库,一头连着历史,一头关联着都会的未来,发挥着“以文化人”“以文化城”的重要作用。不绝提升博物馆与居民的相同交流,这个历程也是居民认识自身、获得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历程。